
督脉之印堂穴-「督脉」
穴位名
印堂 YìnTáng,出《针灸大成》。别名曲眉(《千金翼方》)。
穴位经属
属督脉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前额部,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。
取法: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。
穴位解剖
穴下有皮肤、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。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。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,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清头明目,通鼻开窍
主治:头痛,头晕,鼻渊,鼻衄,目赤肿痛,重舌,呕吐,产妇血晕,子痫,急慢惊风,不寐,颜面疔疮,三叉神经痛,眩晕,小儿惊风,产后血晕,鼻内脓疙疽等。
刺灸法
刺法:沿皮刺0.3~0.5寸,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。
灸法:可温灸。
按摩:若头痛、失眠、血压升高时,印堂就会晦暗,这时可以用中指指腹点按印堂穴3~5分钟,不适感觉就会得到缓解。
穴位配伍
配迎香穴、合谷穴治鼻炎、鼻渊,鼻塞。
配太阳穴、阿是穴穴、太冲穴治头痛眩晕。
配攒竹穴治头重如石。
配神门穴、三阴交穴治失眠。
配太阳穴、风池穴治头痛。
配曲池穴、丰隆穴治高血压。
文献摘要
《黄帝内经素问·刺疟》:刺疟者,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,先刺之,先头痛及重者,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。
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:印堂,在两眉间宛宛中,斜一分沿皮先透左攒竹行补泻后,转归元穴,退右攒竹,依上补泻,可灸七壮。小儿惊风,灸七壮,大哭者为效,不哭者难治,随症急慢补泻,急者慢补,慢者急泻,通神之穴也。
《医学纲目》:头重如石,印堂一分,沿皮透攒竹,先左后右,弹针出血。
《外治寿世方》:伤寒衄血,井水磨黄芩、白及涂山根。又白及磨本人鼻血,涂山根。又纸浸白及水,贴眉心,或切白及片,贴眉心。重舌,黄柏浸苦竹沥点之。又巴豆半粒,饭四五粒,共捣烂为饼,如黄豆大,贴在印堂中,待四周起泡,去之即愈。各项舌病皆效。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眉冲穴
- 足少阳胆经之听会穴
- 足阳明胃经之乳中穴
- 足阳明胃经之四白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膈俞穴
- 足阳明胃经之承泣穴
- 足阳明胃经之屋翳穴
- 足阳明胃经之下关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大肠俞穴
- 足阳明胃经之膺窗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三焦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脾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意舍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厥阴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承筋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曲差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飞扬穴
- 足厥阴肝经之阴包穴
- 足厥阴肝经之期门穴
- 足阳明胃经之滑肉门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玉枕穴
- 经外穴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太乙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通天穴
- 足阳明胃经之大迎穴
- 足阳明胃经之颊车穴
- 足阳明胃经之不容穴
- 足阳明胃经之乳根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承光穴
- 足阳明胃经之水突穴
人体穴位工具简介:
- 栏目:身体健康
- 使用次数:46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5-07-25 03:39:48
- 人体穴位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rtxw.html
腧穴,学名“腧”(shù),常被称为孔穴、穴或穴道。这些是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、按摩、拔罐和刮痧等疗法的核心施术区域。这些穴位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分布区域,因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