督脉之囟会穴-「督脉」
穴位名
囟会 Xìnhuì,出《灵枢·热病》。别名囟中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,鬼门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,顶门(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),天窗(《医心方》),囟门(《奇经八脉考》)。囟为巅项前之头骨。囟,囟门。会,聚会。此穴在冠状缝和矢状缝交界处,正当额骨与顶骨结合处,婴儿脑髓未满之时,头骨未合,及长则闭,穴当其处,故名之。
穴位经属
属督脉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(百会穴前3寸)。
取法:正坐,从前发际正中直上3横指处即是。
穴位解剖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帽状腱膜、腱膜下疏松组织。布有额神经及左、右颞浅动、静脉和额动、静脉的吻合网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安神醒脑、清热消肿
主治:头面疾患等:如头痛,目眩,面赤暴肿,颜青,鼻衄,头皮肿痛,面赤肿痛,鼻鼽,鼻痔,鼻痈,惊悸,嗜睡,癫疾,小儿惊痫,卒中,眩晕,鼻渊,癫痫,目赤暴肿,目不能视,鼻塞,不眠,嗜睡,心烦,中风,小儿惊风,寒热,善呕,烦满,现代又多用囟会穴治疗神经性头痛,高血压,萎缩性鼻炎,神经性呕吐,鼻出血,神经官能症,鼻炎,鼻息肉,额窦炎,记忆力减退等。
刺灸法
刺法:平刺0.3~0.5寸,局部酸胀。小儿囟门未闭或刚闭合不久者禁针。
灸法:艾条灸5~10分钟。
按摩:每天早晚各揉按囟会穴1次,每次1~3分钟,可改善和治疗头痛、眩晕、癫痫、鼻窦炎等疾病。
穴位配伍
配玉枕穴治头风。
配迎香穴治嗅觉麻痹。
配百会穴、前顶穴治脑冷痛。
配上星穴、风门穴治鼻渊,鼻塞。
配通谷穴治脑泻,头痛,健忘等。
配百会穴治卒暴中风,嗜卧等。
配本神穴、前顶穴、天柱穴、足临泣穴治小儿惊痫。
配百会穴、太阳穴治头晕。
配上星穴治鼻衄。
配百会穴、前顶穴治头风。
配足通谷穴治鼻渊。
文献摘要
《针灸甲乙经》:头痛颜青者,囟会主之。癫疾呕沫,暂起僵仆,恶见风寒,面赤肿,囟会主之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目眩面肿,鼻塞不闻香臭,惊痫,戴目上不识人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脑虚冷,或饮酒过多,脑疼如破,衄血,面赤暴肿,头皮肿,生白屑风,头眩,颜青目眩,鼻塞不闻香臭,惊悸,目戴上不识人。
《类经图翼》:头风生白屑,多睡,针之称佳。针讫以末盐生麻油调和,揩发根下,即头风永除。
《针灸聚英》:初灸不痛,病去即痛,痛止灸。八岁以下不得针,缘囟门未合,刺之恐伤其骨,令之夭。
《针灸资生经》:予少刻苦,年逾壮则脑冷,或饮酒过多则脑痛职破,后因灸囟会,非特脑不复冷,他日酒醉,脑亦不疼矣。
《圣济总录》:囟会一穴,只可针五分,过即令人头旋目暗,急针百会及风府二穴救之。
- 足阳明胃经之颊车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眉冲穴
- 足少阳胆经-总览
- 足厥阴肝经-总览
- 手厥阴心包经-总览
- 手太阴肺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乳根穴
- 经外穴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承满穴
- 足阳明胃经-总览
- 足少阳胆经之听会穴
- 手阳明大肠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水突穴
- 任脉-总览
- 手太阳小肠经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承泣穴
- 督脉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膈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
- 足太阴脾经-总览
- 足少阳胆经之承灵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曲差穴
- 足少阳胆经之阳白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攒竹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会阳穴
- 足少阳胆经之天冲穴
- 手少阴心经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肺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附分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玉枕穴
人体穴位工具简介:
- 栏目:身体健康
- 使用次数:330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5-07-25 03:39:48
- 人体穴位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rtxw.html
腧穴,学名“腧”(shù),常被称为孔穴、穴或穴道。这些是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、按摩、拔罐和刮痧等疗法的核心施术区域。这些穴位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分布区域,因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