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
网页全屏
- 1-《孟子》卷一梁惠王上·第一节
- 2-《孟子》卷一梁惠王上·第二节
- 3-《孟子》卷一梁惠王上·第三节
- 4-《孟子》卷一梁惠王上·第四节
- 5-《孟子》卷一梁惠王上·第五节
- 6-《孟子》卷一梁惠王上·第六节
- 7-《孟子》卷一梁惠王上·第七节
- 8-《孟子》卷一梁惠王上·第八节
- 9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一节
- 10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二节
- 11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三节
- 12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四节
- 13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五节
- 14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六节
- 15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七节
- 16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八节
- 17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九节
- 18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十节
- 19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十一节
- 20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十二节
- 21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十三节
- 22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十四节
- 23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十五节
- 24-《孟子》卷二梁惠王下·第十六节
- 25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一节
- 26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二节
- 27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三节
- 28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四节
- 29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五节
- 30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六节
- 31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七节
- 32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八节
- 33-《孟子》卷三公孙丑上·第九节
- 34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一节
- 35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二节
- 36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三节
- 37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四节
- 38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五节
- 39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六节
- 40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七节
- 41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八节
- 42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九节
- 43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十节
- 44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十一节
- 45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十二节
- 46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十三节
- 47-《孟子》卷四公孙丑上·第十四节
- 48-《孟子》卷五滕文公上·第一节
- 49-《孟子》卷五滕文公上·第二节
- 50-《孟子》卷五滕文公上·第三节
- 51-《孟子》卷五滕文公上·第四节
- 52-《孟子》卷五滕文公上·第五节
- 53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一节
- 54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二节
- 55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三节
- 56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四节
- 57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五节
- 58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六节
- 59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七节
- 60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八节
- 61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九节
- 62-《孟子》卷六滕文公下·第十节
- 63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一节
- 64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节
- 65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三节
- 66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四节
- 67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五节
- 68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六节
- 69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七节
- 70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八节
- 71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九节
- 72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节
- 73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一节
- 74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二节
- 75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三节
- 76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四节
- 77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五节
- 78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六节
- 79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七节
- 80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八节
- 81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十九节
- 82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节
- 83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一节
- 84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二节
- 85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三节
- 86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四节
- 87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五节
- 88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六节
- 89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七节
- 90-《孟子》卷七离娄上·第二十八节
- 91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一节
- 92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二节
- 93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三节
- 94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四节
- 95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五节
- 96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六节
- 97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七节
- 98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八节
- 99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九节
- 100-《孟子》卷八离娄下·第十节
孟子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280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03-03 08:04:39
- 孟子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mengzi.html
《孟子》,是儒家的经典著作,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、公孙丑等著,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、教育、哲学、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。《孟子》被南宋朱熹列为“四书”之一(另外三本为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)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《孟子》十一篇,现存七篇十四卷。
孟子说明:
《孟子》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,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,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。《孟子》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为“四书”之一。
工具左右
- 左邻
中庸
《中庸》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,原是《礼记》第三十一篇,相传为子思所作,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。经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,南宋朱熹作《中庸集注》,最终和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称为“四书”。宋、元以后,《中庸》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《中庸》提出的“五达道”、“三达德”、“慎独自修”、“至诚尽性”等内容,对为人处事,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。
- 右舍
庄子
《庄子》书分内、外、杂篇,原有五十二篇,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、揉杂、附益,至西汉大致成形,然而当时流传版本,今已失传。目前所传三十三篇,已经郭象整理,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。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,而外、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,参杂黄老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