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》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《弟子规》,其详细信息如下:
拼音: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(huà shuō duō bù rú shǎo wéi qí shì wù nìng qiǎo)
解释: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,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,所谓“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”,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,讲来说去,到最后都变质了。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,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;听错之后,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。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,经常受困于流言,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,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。所以我们深深了解,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,我们就要特别注意。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。有这样经验,我们今天读到《弟子规》了,一定要切戒之,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,讲话多说无益。
如果要说话,“惟其是,勿佞巧”。这个“惟其是,勿佞巧”,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,凡是无意义的话,我们不要讲;有意义的话,可以彼此互相勉励。真实之话,我们可以多说;鼓励的话,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,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。讲好的话,讲真实的话,讲善良的话,这些都很好。“勿佞巧”,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,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,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,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,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。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,好像别人欺负他,不重视他,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。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,都会变成佞巧。为什么?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,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。佞就是不真实,偏颇。巧是巧辩,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,这些都是不好的。
小故事: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大臣,平时话不多,但常常在紧要关头,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。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孙权误解,要被杀头,众人都向孙权求情,只有诸葛瑾一言不发。孙权问:“为什么子瑜(诸葛瑾字子瑜)不说话?”诸葛瑾说:“我与殷模的家乡遭遇战乱,所以才来投奔陛下。现在殷模不思进去,辜负了您,还求什么宽恕呢?”短短几句话,孙权就感到殷模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,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原谅,于是就赦免的了殷模。
-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
-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
- 缓揭廉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
-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
-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
-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
-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
-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
-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
-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
-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
-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
-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
-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
-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
-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
- 过能改 归於无 倘掩饰 增一辜
-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
-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
-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
-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
-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
-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
-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
-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
-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
-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
-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
-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
-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
-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
弟子规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162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3-08-08 08:01:07
- 弟子规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dizigui.html
《弟子规》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。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,其内容采用《论语》“学而篇”第六条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的文义,以三字一句、两句一韵编撰而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