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-「手太阴肺经」
穴位名
列缺 Lìeqūe,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,手太阴从此穴别手阳明,如天际裂缝,故名列缺。
经属
属手太阴肺经。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,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任脉。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前臂桡侧缘,桡骨茎突上方,腕横纹上1.5寸处,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。
取法:两手虎口相交,一手食指压另一手桡骨茎突上,食指指尖到达处即是。
解剖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拇长展肌腱、旋前方肌、桡骨。有头静脉,桡、动静脉的分支。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浅支。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浅支双重分布。桡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,位于肱桡肌内侧。动脉后方下段有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。桡动脉可由肘窝下2厘米与桡骨茎突前方作一连线,该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,桡神经浅支与动脉伴行,该穴位于桡动脉和浅支的外侧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止咳平喘,通经活络,利水通淋
主治:感冒,外感,发热恶寒,咳嗽,气喘,少气不足以息,支气管哮喘,热病烦心,咽喉肿痛,落枕,手腕无力,掌中热,溺血,手指麻木,半身不遂,口眼斜,偏头痛,头项强痛,牙痛,神经性头痛,面神经麻痹,荨麻疹,尿血,小便难,小便热,疟疾,风疹,腰痛,四肢暴肿,乳痈,阴茎痛等。
刺灸法
刺法:向上斜刺0.3~0.5寸,局部有酸胀、沉重感,或向肘、肩部放散。针刺手法不能过强,以免伤及骨膜,造成剧痛及腕部无力。
灸法: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不宜瘢痕灸,以免影响腕关节的活动。
按摩:每天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,每次1~3分钟,可治疗腱鞘炎、头痛等病症。
配伍
1、配合谷穴治外感。
2、配后溪穴治头项痛。
3、配阳溪穴治腕关节痛。
4、配合谷穴、后溪穴治头项痛。
5、配太渊穴、尺泽穴、足三里穴治肺痨。
6、配经渠穴、太渊穴治掌中热。
7、配后溪穴、少泽穴、前谷穴治疟疾。
8、配风池穴、风门穴、合谷穴治感冒,咳嗽,头痛,项强。
9、配照海穴治咳喘,咽喉疼痛。
文献摘要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男子阴中疼痛溺血,精出,灸列缺五十壮。
《针灸资生经》:主汗出,四肢肿。
《黄帝内经灵枢·经脉》:手太阴之别,名曰列缺……其病实则手锐掌热;虚则欠,小便遗数。取之去腕一寸半,别走阳明也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:热病先手臂痫,身热,瘛疭,唇口聚,鼻张,目下汗出如转珠,两乳下三寸坚,胁下满,悸,列缺主之。疟,热盛,列缺主之。寒热,胸背急,喉痹,咳上气喘,掌中热,数欠伸,汗出,善忘,四(肢)逆厥,善笑,溺白,列缺主之。寒热,咳,呕沫,掌中热,虚则肩臂寒栗,少气不足以息,寒厥,交两手而瞀,口沫出;实则肩背热痛,汗出,四肢暴肿,身湿摇,时寒热,饥则烦,饱则善,面色变,口噤不开,恶风泣出,列缺主之。小儿惊痫,如有见者,列缺主之,并取阳明络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偏风,口面斜,手腕无力,半身不遂,掌中热,口噤不开,寒热疟,呕沫,咳嗽,善笑,纵唇口,健忘,溺血,精出阴茎痛,小便热,痫惊,妄见,面目四肢臃肿,肩痹,胸背寒栗,少气不足以息,尸厥,寒热,交两手而瞀。实则胸背热,汗出,四肢暴肿;虚则胸背寒栗,少气不足以息。
《肘后歌》:或患伤寒热未收,牙关风壅药难投,项强反张目直视,金针用意列缺求。
《通玄指要赋》:咳嗽寒痰,列缺堪治。
《四总穴歌》:头项寻列缺。
《灵光赋》:偏正头痛泻列缺。
- 足阳明胃经之颊车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眉冲穴
- 足少阳胆经-总览
- 足厥阴肝经-总览
- 手厥阴心包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乳根穴
- 经外穴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承满穴
- 手太阴肺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-总览
- 足少阳胆经之听会穴
- 任脉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水突穴
- 手阳明大肠经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-总览
- 手太阳小肠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承泣穴
- 督脉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膈俞穴
- 足少阳胆经之承灵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曲差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攒竹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玉枕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会阳穴
- 足少阳胆经之天冲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厥阴俞穴
- 手少阴心经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肺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附分穴
- 足太阴脾经-总览
人体穴位工具简介:
- 栏目:身体健康
- 使用次数:283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5-07-25 03:39:48
- 人体穴位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rtxw.html
腧穴,学名“腧”(shù),常被称为孔穴、穴或穴道。这些是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、按摩、拔罐和刮痧等疗法的核心施术区域。这些穴位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分布区域,因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