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长,地久①。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②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,外其身而身存④,非以其无私邪⑤?故能成其私。
[译文]
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,所以能够长久生存。因此,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,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;将自己置于度外,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。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?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。
[注释]
①天长地久;长、久:均指时间长久。
②以其不自生也: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。以,因为。
③身:自身,自己。以下三个“身”字同。先:居先,占据了前位。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。
④外其身:外,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,使动用法,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。
⑤邪(ye):同“耶”,助词,表示疑问的语气。
[引语]
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,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。老子认为:天地由于“无私”而长存永在,人间“圣人”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。如大禹为人民治水,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,人民拥戴他为天子。
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,说明利他(“退其身”“外其身”)和利已(“身先”、“身存”)是统一的,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,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,这种谦退无私精神,有它积极的意义。
[评析]
这一章继第五章之后,再一次歌颂天地。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,是“道”所产生并依“道”的规律运行而生存,从而真正地体现道。老子赞美天地,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,希望人道效法天道。在老子的观念中,所谓人道,既以天道为依归,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。这一点,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,在本章里,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。接下来,老子以“圣人”来说明人道的问题。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,对他而言,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,又要用于修身养性,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。对天地来说,“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”对圣人来说,“不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,不自生故能长生;不自私故能成其私,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。通俗地讲,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,能置身度外,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,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再帮一把,反而能够站得住脚。这种思想,有人认为是为人处世的智慧,以无争争,以无私私,以无为为;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诈术,尤其是“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”一句,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,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,却用了狡诈的方式,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,等等。仁智互见,在《道德经》书的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。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,经比较研究,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观点。
- 第一章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
-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
-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
-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
-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
-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
-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
- 第六十章 治大国
-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
-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
-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
-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
-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
-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
-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
-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
-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
-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
-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
-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
-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
- 第五十四章 善剑者不拔
-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
-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
-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
-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
-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
-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
-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
-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
-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
道德经工具简介:
- 栏目:教育工具
- 使用次数:4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5-07-25 19:50:32
- 道德经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ddj.html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,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,道家思想核心著作。全书分81章,含《道经》37章与《德经》44章,涵盖宇宙观、治国方略、处世智慧等内容。本站提供完整81章原文及白话译文,逐章解读道家'无为而治''上善若水'等哲学思想,助您领悟中华文化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