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言①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②不辩③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④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⑤,既以为人己愈有⑥,既以与人己愈多⑦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⑧。圣人之道⑨,为而不争。
[译文]
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,漂亮的话不真实。善良的人不巧说,巧说的人不善良。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,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。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,而是尽力照顾别人,他自己也更为充足;他尽力给予别人,自己反而更丰富。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,而不伤害它们。圣人的行为准则是,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。
[注释]
1、信言:真实可信的话。
2、善者:言语行为善良的人。
3、辩:巧辩、能说会道。
4、博:广博、渊博。
5、圣人不积:有道的人不自私,没有占有的欲望。
6、既以为人已愈有: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,自己反而更充实。
7、多:与“少”相对,此处意为“丰富”。
8、利而不害: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。
9、圣人之道:圣人的行为准则。
[引语]
本章是《道德经》的最后一章,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。本章采用了与九章、十章、十五章、二十章、三十三章、四十五章、六十四章、七十六章相类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,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,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。本章的格言,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,例如信实、讷言、专精、利民而不争。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、善、美的结合,而以真为核心。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,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。
[评析]
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:信与美;善与辩;知与博,这实际上是真假、美丑、善恶的问题。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。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,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。按照这三条原则,以“信言”、“善行”、“真知”来要求自己,作到真、善、美在自身的和谐。按照老子的思想,就是重归于“朴”,回到没有受到伪诈、智巧、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。张松如说:“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,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,如果单单认定‘信言’都是不美的,‘美言’都是不信的;‘知者’都是不博的,‘博者’都是不知的,这就片面了。不能说世界上真、善、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,而只能互相排斥。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。”对此,我们倒认为,没有必要从字面上苛求老子,否则就会偏离或曲解老子的原意。其实,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也往往这么说:“忠言逆耳”、“良药苦口”。听到这些话后,大概很少有人去钻牛角尖,反问: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?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?所以,老子的这些警句并不存在绝对化的问题。
◇老子道德经终◇
一九九四年,祥子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、任继愈《老子今译(修订本)》(上海 古籍出版社,一九八五年版)校订。
电子版底本:
①一九九二年,李晓渝等据陈鼓应《老子注译及评介》(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 年版),参照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及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《道德经》(一九九零 年版)输入之《老子》电子版
②一九九三年,常人《道德经解》电子版
- 第一章 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
-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
-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
-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
-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
-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
-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..
-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
-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
-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
-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
-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
-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
-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
-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
-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
-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
-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
-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
-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
-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
-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
-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
-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
-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
-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
-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
-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
-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
-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
-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
- 上一篇: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
- 下一篇:木有了
道德经工具简介:
- 栏目:教育工具
- 使用次数:4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5-07-25 19:50:32
- 道德经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ddj.html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,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,道家思想核心著作。全书分81章,含《道经》37章与《德经》44章,涵盖宇宙观、治国方略、处世智慧等内容。本站提供完整81章原文及白话译文,逐章解读道家'无为而治''上善若水'等哲学思想,助您领悟中华文化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