懒人工具

首页> 身体健康> 人体穴位>

足太阴脾经之漏谷穴-「足太阴脾经」

足太阴脾经之漏谷穴-「足太阴脾经」
网页全屏
null

足太阴脾经之漏谷穴-「足太阴脾经」


穴位名

漏谷 Lòugǔ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太阴络。漏,是渗泄和穴洞的意思。谷即山洼无水之地,又指肌肉之结合处,《黄帝内经素问》谓:“肉之大会为谷。”穴在三阴交上3寸处,胫腓二骨夹隙中。《医宗金鉴》谓:“在夹骨隙中”,故喻之为谷。又以胫骨有漏血孔,与本穴遥相关通,故名之为“漏谷”。

经属

属足太阴脾经。

定位与取法

定位:在小腿内侧,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,距内踝尖6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
取法:胫骨内侧缘,内踝尖直上量两个4横指处即是。

解剖
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三头肌、趾长屈肌、胫骨后肌。血管、神经分布同三阴交。(有大隐静脉,胫后动、静脉。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,深层后方有胫神经。)皮肤由隐神经分布。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组织增多,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伴行经过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,在小腿三头肌(腱)前方进入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。在趾长屈肌的后方有径后动、静脉和胫神经并行经过,营养并支配以上诸肌。

作用与主治

作用:健脾化湿、理气宣痹。

主治:腹胀,脘腹胀满,肠鸣切痛,腹胀腹鸣,急性肠胃炎,慢性肠胃炎,肠鸣音亢进,饮食不化,消化不良,疝气,腹痛,少腹疼痛,泄泻,赤白痢,腰膝厥冷,小便不利,遗精,下肢痿痹,下肢湿痹,足胫肿痛,细菌性痢疾,尿路感染,功能性子宫出血,癔病,脚气,丹毒,偏坠,腿膝厥冷,膝踝肿痛,肩胛部疼痛,下肢麻痹,精神病等。

刺灸法

刺法:直刺1~1.5寸,局部有酸胀感,可扩散至小腿外侧。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、静脉。
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艾条灸5~10分钟。

按摩:以拇指指尖垂直按压漏谷穴,每天早晚各1次,每次左右足各揉按1~3分钟,可缓解男性小便不利及前列腺问题。

配伍

1、配曲泉穴治血瘕。

2、配阴陵泉穴、三阴交穴治下肢重病。

3、配中极穴、太溪穴、三阴交穴治遗尿。

4、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。

文献摘要

《针灸甲乙经》:腹中热,若寒腹善鸣,强欠时内痛,心悲,气逆,腹满,漏谷主之。少腹胀急,小便不利,厥气上头颠,漏谷主之。
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痃癖冷气,心腹胀满,食饮不为肌肤,湿痹不能久立。

《类经图翼》:主治膝痹脚冷不仁,肠鸣腹胀,痃癖冷气,小腹痛,饮食不为肌肤,小便不利失精。
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久湿痹不行;肠鸣而痛;失精。



人体穴位工具简介:

腧穴,学名“腧”(shù),常被称为孔穴、穴或穴道。这些是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、按摩、拔罐和刮痧等疗法的核心施术区域。这些穴位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分布区域,因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