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足少阳胆经之丘墟穴-「足少阳胆经」
穴位名
丘墟 Qiūxū,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丘即土丘,墟指山下之地,此穴在外踝前下方,外踝突起如丘,故名丘墟。
经属
属足少阳胆经。是足少阳胆经的原穴。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足外踝的前下方,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。
取法:脚掌用力背伸,足背可见明显趾长伸肌腱,其外侧、足外踝前下方凹陷处即是。
解剖
穴下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足背筋膜、趾短伸肌。皮肤由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。足背深筋膜较薄弱,两筋膜之间有丰富的足背静脉网,分别汇入小隐静脉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筋膜穿足深筋膜,在趾长伸肌腱外侧,深进骰骨表面的趾短伸肌。外踝前动脉在踝关节附近发自胫前动脉,该血管向外在趾长伸肌腱的下方至外踝,与跗外侧动脉和腓动脉的穿支吻合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健脾利湿,泄热退黄,舒筋活络
主治:头项、肝胆、腰腿等疾患:如偏头痛,目疾,齿痛,耳聋,咽肿,项强,腋肿,瘰疠,气喘,胸胁痛,腰膝痛,脚跗肿,足跟痛,寒热往来,浑身瘙痒,疟疾,疝气,颈项痛,胸胁胀痛,下肢痿痹,外踝肿痛,脚气,现代又多用丘墟穴治疗血管性头痛,神经性耳聋,胸膜炎,胆囊炎,腋窝淋巴结炎,肋间神经痛,腓肠肌痉挛,肠疝痛,坐骨神经痛,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,胸胁满痛,颈项强,腋下肿,胆绞痛,腋下淋巴结炎等。
配伍
1、配风池穴、太冲穴治目赤肿痛。
2、配昆仑穴、申脉穴治外踝肿痛。
3、配阳陵泉穴、期门穴治胆囊炎。
4、配阳陵泉穴、外关穴、日月穴、期门穴、肝俞穴、胆俞穴治胆囊炎、胆石症。
5、配昆仑穴、绝骨穴治踝跟足痛。
6、配中渎穴治胁痛。
7、配大敦穴、阴市穴、照海穴治卒疝。
8、配日月穴、期门穴、肝俞穴、胆俞穴、阳陵泉穴、腕骨穴治黄疸、胆道疾患。
刺灸法
刺法:直刺0.5~0.8寸,局部有酸痛感。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按摩:用拇指指腹按压丘墟穴,每天早上按揉200次,对目赤肿痛、颈项痛、胸胁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文献摘要
《针灸甲乙经》:目视不明,振寒,目翳,瞳子不见,腰两胁痛,脚酸转筋,丘墟主之。疟振寒,腋下肿,丘墟主之。寒热颈肿,丘墟主之。大疝腹坚,丘墟主之。胸满善太息,胸中膨膨然,丘墟主之。痿厥寒,足腕不收,躄坐不能起,髀枢脚痛,丘墟主之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主脚急肿痛,战摔不能久立,跗筋脚挛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胸胁满痛不得息,久疟振寒,腋下肿,痿厥坐不能起,髀枢中痛,目生翳膜,腿胻酸,转筋,卒疝,小腹坚,寒热颈肿,腰胯痛,太息。
《类经图翼》: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,寒热,目生翳膜,颈肿,久疟振寒,痿厥腰腿酸痛。髀枢中痛,转筋足胫偏细,小腹坚卒疝。
《玉龙歌》:脚背疼起丘墟穴,斜针出血即时轻。
《胜玉歌》:踝跟骨痛灸昆仑,更有绝骨共丘墟。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眉冲穴
- 足少阳胆经之听会穴
- 足阳明胃经之四白穴
- 足厥阴肝经之阴包穴
- 足阳明胃经之乳中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膈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承筋穴
- 足阳明胃经之屋翳穴
- 足阳明胃经之下关穴
- 足阳明胃经之膺窗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膀胱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大肠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三焦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魂门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脾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意舍穴
- 足阳明胃经之承泣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厥阴俞穴
- 足厥阴肝经之期门穴
- 足阳明胃经之滑肉门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飞扬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曲差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
- 足阳明胃经之乳根穴
- 足阳明胃经之不容穴
- 足阳明胃经之太乙穴
- 足阳明胃经之水突穴
- 足阳明胃经之大迎穴
- 足阳明胃经之天枢穴
- 经外穴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颊车穴
人体穴位工具简介:
- 栏目:身体健康
- 使用次数:46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5-07-25 03:39:48
- 人体穴位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rtxw.html
腧穴,学名“腧”(shù),常被称为孔穴、穴或穴道。这些是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、按摩、拔罐和刮痧等疗法的核心施术区域。这些穴位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分布区域,因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