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太阳小肠经之听宫穴-「手太阳小肠经」
穴位名
听宫 Tīnggōng,出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。别名多所闻、听多闻、窗笼。听,聆也。宫,《说文》:“宫,室也。”《尔雅·释乐》:“宫,中也。”又有围、屏之意。一说本穴与耳门同位,闭口取之,则刺入者浅,故名“耳门”;开口取之,则刺入者深,故名“听宫”,喻犹达于深宫后庭也。
经属
属手太阳小肠经。是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、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。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面部,耳屏前,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,张口时呈凹陷处。
取法:正坐或仰卧位,微张口,于耳屏前缘与下颌小头后缘之间凹陷处即是。
解剖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外耳道软骨。有颞浅动、静脉的耳前支。分布着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。皮肤薄,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。皮下组织内除耳颞神经外,还有颞浅动、静脉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组织,到达外耳道软骨处,深刺可达第一、二颈椎体前缘之间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宣耳窍、宁神志
主治:耳鸣,耳聋,聤耳,外耳道炎,耳源性眩晕,聋哑,神经性耳聋,中耳炎,耳痛,齿痛,癜狂,痫证,瘛疭,耳齿痛,音哑,下颌关节炎,面神经麻痹,失音症等。
刺灸法
刺法:张口,直刺0.5~1寸,局部有酸胀感,可扩散至耳周部和半侧脸部,有时有鼓膜向外鼓胀感。不能深刺,以免伤及颈内动、静脉。
灸法:艾炷灸或温针灸3~5壮,艾条灸10~20分钟。不宜直接灸。
按摩:常用的按摩手法是一压一放,力度适中,每次双侧同时按压听宫穴1~3分钟,可治疗耳呜、耳聋,也可用于辅助治疗面瘫、牙痛等头面疾病,有活络通窍、聪耳明目的功效。
配伍
1、配听会穴、翳风穴、会宗穴治耳聋气闭。
2、配中渚穴治聋哑。
3、配翳风穴、外关穴治耳鸣耳聋。
4、配听会穴、翳风穴治耳聋、耳鸣。
5、配耳门穴、外关穴、翳风穴、中渚穴治聤耳。
6、配听会穴、耳门穴、合谷穴、下关穴、颊车穴治颞颌关节炎。
7、配下关穴、合谷穴治下颌关节炎。
文献摘要
《针灸甲乙经》:癫疾,狂,瘛疭,眩仆癫疾,喑不能言,羊鸣沫出,听宫主之。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耳聋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失音,癫疾,心腹满,聤耳,耳聋如物填塞无闻,耳中嘈嘈蝉鸣。
《循经考穴编》:主耳虚鸣痒,或闭塞无闻,或耳出清汁。
- 足阳明胃经之颊车穴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眉冲穴
 - 足少阳胆经-总览
 - 足厥阴肝经-总览
 - 手厥阴心包经-总览
 - 足阳明胃经之乳根穴
 - 经外穴-总览
 - 手太阴肺经-总览
 - 足阳明胃经之承满穴
 - 足阳明胃经-总览
 - 足少阳胆经之听会穴
 - 足阳明胃经之水突穴
 - 手阳明大肠经-总览
 - 任脉-总览
 - 足太阳膀胱经-总览
 - 手太阳小肠经-总览
 - 足阳明胃经之承泣穴
 - 督脉-总览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膈俞穴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曲差穴
 - 足少阳胆经之承灵穴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攒竹穴
 - 足太阴脾经-总览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会阳穴
 - 足少阳胆经之天冲穴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玉枕穴
 - 手少阴心经-总览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却穴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肺俞穴
 - 足太阳膀胱经之附分穴
 
人体穴位工具简介:
- 栏目:身体健康
 - 使用次数:288 次浏览
 - 更新时间:2025-07-25 03:39:48
 - 人体穴位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rtxw.html
 
腧穴,学名“腧”(shù),常被称为孔穴、穴或穴道。这些是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、按摩、拔罐和刮痧等疗法的核心施术区域。这些穴位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分布区域,因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