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外穴之耳尖穴-「经外穴」
网页全屏
经外穴之耳尖穴-「经外穴」
穴位名
耳尖 ěrjiān,出《针灸大成》、《奇效良方》。别名:耳涌(《刺疔捷法》)。
定位与取法
定位:在耳郭的上方,当折耳向前,耳郭上方的尖端处。
取法:坐位,将耳郭折向前方,耳郭上方尖端处即是。
穴位解剖
穴下有皮肤、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。分布有颞浅坳、静脉的耳前支,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,耳颞神经耳前支、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。
作用与主治
作用:清热祛风,解痉止痛
主治:目赤肿痛,目翳,偏正头痛,颜面疗疮,高热,急性结膜炎,目翳,角膜炎,沙眼,麦粒肿,咽喉肿痛等。
刺灸法
刺法:直刺0.1~0.2寸,局部疼痛;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。针前要严格消毒耳部,以防感染。
按摩: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挤压耳尖穴,早晚各1次,每次100下,能防治麦粒肿
穴位配伍
配攒竹穴、风池穴、光明穴、合谷穴、委中穴、关冲穴、印堂穴治急性结膜炎,目赤肿痛,麦粒肿。
配百会穴、四神聪穴、头临泣穴、听会穴、风池穴、光明穴治眼病。
配太阳穴、合谷穴治偏头痛。
配后溪穴、肝俞穴治麦粒肿。
文献摘要
《针灸大成》:治眼生翳膜,用小艾炷灸五壮。
《银海精微》:患眼偏正头痛,灸百会一穴,神聪四穴,临泣二穴,听会二穴,耳尖二穴,风池二穴,光明二穴,太阳二穴……
《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》:耳尖……主治沙眼、眼有翳膜。灸五壮。目疾久不愈,眼红肿者可刺血,宜灸七壮,不可多灸。
《针灸学简编》:眼生翳膜,总性结膜炎,喉痹,麦粒肿,高热。
热门查询
- 足阳明胃经之颊车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眉冲穴
- 足厥阴肝经-总览
- 足少阳胆经-总览
- 手厥阴心包经-总览
- 手太阴肺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乳根穴
- 经外穴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承满穴
- 足阳明胃经-总览
- 足少阳胆经之听会穴
- 手阳明大肠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水突穴
- 任脉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-总览
- 手太阳小肠经-总览
- 足阳明胃经之承泣穴
- 督脉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膈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
- 足太阴脾经-总览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曲差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攒竹穴
- 足少阳胆经之承灵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会阳穴
- 足少阳胆经之天冲穴
- 手少阴心经-总览
- 足少阳胆经之阳白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附分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肺俞穴
- 足太阳膀胱经之玉枕穴
人体穴位工具简介:
- 栏目:身体健康
- 使用次数:317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5-07-25 03:39:48
- 人体穴位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rtxw.html
腧穴,学名“腧”(shù),常被称为孔穴、穴或穴道。这些是人体中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,也是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、按摩、拔罐和刮痧等疗法的核心施术区域。这些穴位多位于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分布区域,因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治疗效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