懒人工具

首页> 民俗文化> 医方集解>

消导之剂·第十六 痞气丸

消导之剂·第十六 痞气丸
网页全屏
  • (脾积 东垣)

    治脾积在于胃脘,大如盘,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。或发黄疸,饮食不为肌肤。

    (《金匮》云:坚而不移者,名积,为脏病;推移不定者,名聚,为腑病。)

    (按:痞病由阴伏阳蓄,气血不运而成。处心下,位中央,填塞痞满,皆土病也,与胀满有轻重之分,痞惟内觉满闷,胀满则外有胀急之形也。前人皆指误下所致,盖伤寒之病,由于误下,则里气虚,表邪乘虚入于心下,若杂病,亦有中气虚衰,不能运化精微而成痞者;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而成痞者;有湿热太甚上乘心下而成痞者。古方用黄连、黄芩、枳实之苦以泄之,厚朴、半夏、生姜之辛以散之,人参、白术之甘苦温以补之,茯苓、泽泻之淡以渗之。惟宜上下分消其气,果有内实之证,庶可略施疏导。世人苦于痞塞,喜用利药,暂时通快,药过滋甚,皆不察夫下多亡阴之意也。)

    黄连(八钱) 厚朴(五钱) 吴茱萸(三钱) 白术(土炒) 黄芩(各二钱) 茵陈(酒炒) 干姜(炮) 砂仁(钱半) 人参 茯苓 泽泻(各一钱) 川乌(炮) 川椒(炒,各五钱) 桂 巴豆霜(各四分)

    蜜丸,灯草汤下。

    此足太阴、阳明药也。黄连泻热燥湿,治痞君药;(仲景治痞满,诸泻心汤皆用之。)厚朴、砂仁,行气而散满;茵陈、苓、泻,利水以实脾;黄芩清肺而养阴;椒、萸燥脾而逐冷;姜、桂、川乌,补命火以生脾土;而姜、桂又能去瘀生新。(痞多血病,黄连、枳实皆血分药。)巴豆能消有形积滞,为斩关夺门之将,藉之以为先驱。加参、术者,以补脾元,正气正旺,然后可以祛邪也。

    (洁古曰:养正积自除。)

    (李东垣曰:痞满皆血证也,下多亡阴,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。心主血,心虚而邪陷于血之分,故致心下痞,宜理脾胃,以血药治之。若全用气药,则痞益甚,而复下之,气愈下降,必变为中满鼓胀矣。世有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,盖未明此理也。)

    本方除吴茱萸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茵陈、川椒、砂仁,加菖蒲、茯神、丹参、红豆,名“伏梁丸”。治心积起脐上至心下,大如臂,令人烦心。

    本方除吴茱萸、砂仁、桂、术、黄芩、泽泻,加柴胡、莪术、皂角、昆布、甘草,名“肥气丸”。治肝积在左胁下,有头足,令人发咳,痎疟不已。

    本方除吴茱萸、白术、砂仁、黄芩、茵陈、泽泻,加紫菀、桔梗、天冬、白蔻、陈皮、青皮、三棱,名“息贲丸”。淡姜汤下,治肺积在右胁下,令人洒淅寒热,咳喘发肺痈。秋冬黄连减半。

    本方除吴茱萸、白术、砂仁、人参、干姜、川椒、黄芩、茵陈,加菖蒲、丁香、附子、苦楝、延胡索、独活、全蝎,名“贲豚丸”。淡盐汤下,治肾积发于小腹,上至心下,若豚状,上下无时,令人喘咳骨痿,及男子七疝,女子瘕聚带下。

    (此东垣五积方也。虽有破滞消坚之药,多藉人参之力赞助成功。经曰:大积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过者死。)

    (吴鹤皋曰:五积丸非东垣之方也。故《医方考》中皆不录。)

医方集解工具简介:

医方集解清·汪昂公元1682年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,精心整理编撰而成,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)。全书共分3卷,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,其中正方388首。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、涌吐、发表、攻里、表里、和解、理气、理血、祛风、祛寒、清暑、利湿、润燥、泻火、除痰、消导、收涩、杀虫、明目、痈疡,经产等21类。每方除列述方名、说明主治,介绍组成及附方加减之外,并引录各家学说阐明方义。书后附有提供仓促救急之用的”急救良方”及养生参考的”勿药元诠”。该书广搜古今诸家名方,汇集众说详加注释,选方切于实用,文字通俗简明,流传甚广,影响甚大,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医方剂学专著。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(1682)刊本为底本,经过精心校勘而成。书前增加导读,书后附有方剂索引,便于读者查阅。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