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金匮》名桔梗汤)
治少阴咽痛喉痹,肺痈吐脓,干咳无痰,火郁在肺。
(手少阴心脉挟咽,足少阴肾脉循喉咙,火炎则痛。经曰: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。一阴,少阴君火;一阳,少阳相火也。肺痈者,《金匮》云‘热之所过,血为之凝滞蓄结’,痈脓吐如米粥,始萌可救,脓成难治。火郁在肺,则干咳无痰。)
亦治心脏发咳,咳则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状。
甘草(二两) 桔梗(一两)
或等分。
王好古加法:失音加诃子,声不出加半夏,上气加陈皮,涎嗽加知母、贝母,咳渴加五味,酒毒加葛根,少气加人参,呕加半夏、生姜,吐脓血加紫菀,肺病加阿胶,胸膈不利加枳壳,痞满加枳实,目赤加栀子、大黄,面肿加茯苓,肤痛加黄芪,发斑加荆芥、防风,痰火加牛蒡子、大黄,不得眠加栀子。
(昂按:观海藏之所加,而用药之大较亦可识矣。)
此手太阴、少阴药也。甘草甘平,解毒而泻火;桔梗苦辛,清肺而利膈;又能开提血气,表散寒邪,排脓血而补内漏。故治咽痛喉痹,肺痈咳嗽,取其辛苦散寒,甘平除热也。
(《金匮》曰:咳而胸满振寒,咽干不渴,时出浊唾腥臭,为肺痈,此汤主之。)
(喻嘉言曰:此上提之法,乘其新起,提其败血,或从唾出,或从便出,足以杀其毒。此因胸满振寒不渴,病尚在表,用此开提肺气。若势已入里,又当引之从胃入肠,此法不中用矣。)
(《纲目》曰:喉痹恶寒,为寒闭于外,热郁于内,忌用胆矾酸寒等剂点喉,使阳郁不得伸;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,使阳邪陷里。宜用表药提其气,升以助阳也。如不恶寒,脉滑实者,又当用寒剂下之,酸剂收之也。)
(《外台秘要》曰:五脏之尊,心虽为主,而肺居其上。肺为华盖,下覆四脏,合天之德,通达风气,性爱温而恶寒,心火更炎,上蒸其肺,金被火伤,则叶萎倚著于肝,肝发痒则嗽,因心肝虚弱不能传阳于下焦,遂至正阳俱跻,变成嗽矣。肺主皮毛,过寒则栗而粟起。肺嗽因痿,倚著于肝而成病,由木能扣金兴鸣也。先养肺抑心肝虚热,和其肾则愈矣。)
本方除桔梗,名“甘草汤”,(《金匮》。)治同。
本方加防风,名“甘桔防风汤”,治同。
本方加防风、荆芥、连翘,名“如圣汤”,(宋仁宗。)治上焦风热。
本方加连翘、薄荷、竹叶、栀子、黄芩、名“桔梗汤”,治上焦壅热,喉痹热肿。
又方桔梗、桑皮、贝母、栝蒌、当归、枳壳、苡仁、防己(一作防风,各五分),黄芪(七分),杏仁、百合、甘草(各三分),加姜煎,亦名“桔梗汤”,(《济生》。)治肺痈吐脓,嗌干多渴。如大便闭,加大黄;小便赤,加木通。
本方加诃子,名“诃子清音汤”,加童便服,治中风不语。
(肺属金,主音,金空则有声。风痰壅塞,则不能言,诃子敛肺清痰,散逆破结。桔梗利肺气,甘草和元气,童便降火润肺,或加木通以利机窍也。足少阴肾脉侠舌本,足太阴脾脉连舌本,手少阴心别脉系舌本,三经虚则痰涎塞其脉道,舌不转运而不能言;或三脉亡血,舌无血荣养而喑。舌喑者,中风不能转运之类,而咽喉音声如故;喉喑者,劳嗽失音之类,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。)
本方除甘草,加枳壳,名“枳桔汤”,治胸中痞塞,噫气吐酸或咳。
(枳壳、桔梗,苦下气而散痞,寒消热而除咳。《活人》云:伤寒应发汗,反下之,遂成痞,枳实理中丸最良。审知是痞,先用枳桔汤尤妙,缘桔梗、枳壳,行气下膈也。)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参乳丸
- 发表之剂·第二 川芎茶调散
- 润燥之剂·第十三 滋燥养荣汤
- 泻火之剂·第十四 人参清肌散
- 补养之剂·第一 二至丸
- 发表之剂·第二 升麻葛根汤
- 涌吐之剂·第三 干霍乱吐方
- 清暑之剂·第十一 消暑丸
- 祛风之剂·第九 胃风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龟鹿二仙膏
- 补养之剂·第一 秦艽扶羸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补天丸
- 祛风之剂·第九 蠲痹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四物汤
- 泻火之剂·第十四 清胃散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天王补心丹
- 和解之剂·第六 小柴胡汤
- 祛寒之剂·第十 感应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七宝美髯丹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唐郑相国方
- 和解之剂·第六 黄芩汤
- 表里之剂·第五 大柴胡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秦艽鳖甲散
- 补养之剂·第一 扶桑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大补阴丸
- 杀虫之剂·第十八 使君子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虎潜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黄芪鳖甲散
- 发表之剂·第二 柴胡升麻汤
- 发表之剂·第二 麻黄汤
- 发表之剂·第二 小青龙汤
医方集解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270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02-02 08:04:22
- 医方集解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yfjj.html
医方集解清·汪昂公元1682年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,精心整理编撰而成,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)。全书共分3卷,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,其中正方388首。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、涌吐、发表、攻里、表里、和解、理气、理血、祛风、祛寒、清暑、利湿、润燥、泻火、除痰、消导、收涩、杀虫、明目、痈疡,经产等21类。每方除列述方名、说明主治,介绍组成及附方加减之外,并引录各家学说阐明方义。书后附有提供仓促救急之用的”急救良方”及养生参考的”勿药元诠”。该书广搜古今诸家名方,汇集众说详加注释,选方切于实用,文字通俗简明,流传甚广,影响甚大,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医方剂学专著。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(1682)刊本为底本,经过精心校勘而成。书前增加导读,书后附有方剂索引,便于读者查阅。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