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阴阳平补。杨氏)
治脾肾虚寒,血气羸乏,不思饮食,发热盗汗,遗精白浊,肌体瘦弱,牙齿浮痛等证。(肾为先天之根本,脾为后天之根本,二本有伤,则见上项诸证,故未老而先衰。二本既固,则老可还少矣。)
熟地黄(二两) 山药 牛膝(酒浸) 枸杞(酒浸,各两半) 山茱肉 茯苓(乳拌) 杜仲 姜汁(炒断丝) 远志(去心) 五味子(炒) 楮实(酒蒸) 小茴香(炒) 巴戟天(酒浸) 肉苁蓉(酒浸,各一两) 石菖蒲(五钱)
加枣肉蜜丸,盐汤或酒下。
一方茯苓换茯神,加川续断,名“打老儿丸”。(妇人年过百岁,打其老儿子,不肯服此丸。)
此手足少阴、足太阴药也。两肾中间有命火,乃先天之真阳,人之日用云为,皆此火也。此火衰微,则无以熏蒸脾胃,饮食减少,而精气日衰矣。
苁蓉、巴戟能入肾经血分,茴香能入肾经气分,同补命门相火之不足。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。熟地、枸杞,补水之药,水足则有以济火,而不亢不害矣。杜仲、牛膝,补腰膝以助肾;茯苓、山药,渗湿热以助脾;山茱、五味,生肺液而固精,远志、菖蒲,通心气以交肾;(遗精、白浊,由于心肾不交。)大枣补气益血,润肺强脾;楮实助阳补虚,充肌壮骨。此水火平调,脾肾交补之剂也。
丹溪去楮实,更名滋阴大补丸。(此阴阳平补之剂,而曰“滋阴”者,肾为阴脏也。)
- 润燥之剂·第十三 滋燥养荣汤
- 发表之剂·第二 升麻葛根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参乳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二至丸
- 涌吐之剂·第三 干霍乱吐方
- 补养之剂·第一 秦艽扶羸汤
- 清暑之剂·第十一 消暑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四物汤
- 祛风之剂·第九 胃风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补天丸
- 和解之剂·第六 小柴胡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龟鹿二仙膏
- 祛风之剂·第九 蠲痹汤
- 祛寒之剂·第十 感应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大补阴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黄芪鳖甲散
- 表里之剂·第五 大柴胡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天王补心丹
- 补养之剂·第一 扶桑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七宝美髯丹
- 发表之剂·第二 麻黄汤
- 泻火之剂·第十四 清胃散
- 杀虫之剂·第十八 使君子丸
- 发表之剂·第二 再造散
- 发表之剂·第二 小青龙汤
- 补养之剂·第一 虎潜丸
- 和解之剂·第六 黄芩汤
- 攻里之剂·第四 大陷胸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天真丸
- 补养之剂·第一 唐郑相国方
- 发表之剂·第二 川芎茶调散
医方集解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165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02-02 08:04:22
- 医方集解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yfjj.html
医方集解清·汪昂公元1682年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,精心整理编撰而成,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)。全书共分3卷,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,其中正方388首。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、涌吐、发表、攻里、表里、和解、理气、理血、祛风、祛寒、清暑、利湿、润燥、泻火、除痰、消导、收涩、杀虫、明目、痈疡,经产等21类。每方除列述方名、说明主治,介绍组成及附方加减之外,并引录各家学说阐明方义。书后附有提供仓促救急之用的”急救良方”及养生参考的”勿药元诠”。该书广搜古今诸家名方,汇集众说详加注释,选方切于实用,文字通俗简明,流传甚广,影响甚大,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医方剂学专著。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(1682)刊本为底本,经过精心校勘而成。书前增加导读,书后附有方剂索引,便于读者查阅。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