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记
网页全屏
- 1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五帝本纪
- 2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夏本纪
- 3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殷本纪
- 4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周本纪
- 5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秦本纪
- 6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秦始皇本纪
- 7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项羽本纪
- 8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高祖本纪
- 9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吕太后本纪
- 10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孝文本纪
- 11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孝景本纪
- 12-《史记》十二本纪·孝武本纪
- 13-《史记》十表·三代世表
- 14-《史记》十表·十二诸侯年表
- 15-《史记》十表·六国年表
- 16-《史记》十表·秦楚之际月表
- 17-《史记》十表·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
- 18-《史记》十表·高祖功臣侯者年表
- 19-《史记》十表·惠景间侯者年表
- 20-《史记》十表·建元以来侯者年表
- 21-《史记》十表·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
- 22-《史记》十表·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
- 23-《史记》八书·礼书
- 24-《史记》八书·乐书
- 25-《史记》八书·律书
- 26-《史记》八书·历书
- 27-《史记》八书·天官书
- 28-《史记》八书·封禅书
- 29-《史记》八书·河渠书
- 30-《史记》八书·平准书
- 31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吴太伯世家
- 32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齐太公世家
- 33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鲁周公世家
- 34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燕召公世家
- 35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管蔡世家
- 36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陈杞世家
- 37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卫康叔世家
- 38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宋微子世家
- 39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晋世家
- 40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楚世家
- 41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越王勾践世家
- 42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郑世家
- 43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赵世家
- 44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魏世家
- 45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韩世家
- 46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田敬仲完世家
- 47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孔子世家
- 48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陈涉世家
- 49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外戚世家
- 50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楚元王世家
- 51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荆燕世家
- 52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齐悼惠王世家
- 53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萧相国世家
- 54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曹相国世家
- 55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留侯世家
- 56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陈丞相世家
- 57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绛侯周勃世家
- 58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梁孝王世家
- 59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五宗世家
- 60-《史记》三十世家·三王世家
- 61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伯夷列传
- 62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管晏列传
- 63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老子韩非列传
- 64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司马穰苴列传
- 65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孙子吴起列传
- 66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伍子胥列传
- 67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仲尼弟子列传
- 68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商君列传
- 69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苏秦列传
- 70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张仪列传
- 71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樗里子甘茂列传
- 72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穰侯列传
- 73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白起王翦列传
- 74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孟子荀卿列传
- 75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孟尝君列传
- 76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平原君虞卿列传
- 77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魏公子列传
- 78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春申君列传
- 79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范睢蔡泽列传
- 80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乐毅列传
- 81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廉颇蔺相如列传
- 82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田单列传
- 83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鲁仲连邹阳列传
- 84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屈原贾生列传
- 85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吕不韦列传
- 86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刺客列传
- 87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李斯列传
- 88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蒙恬列传
- 89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张耳陈馀列传
- 90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魏豹彭越列传
- 91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黥布列传
- 92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淮阴侯列传
- 93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韩信卢绾列传
- 94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田儋列传
- 95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樊郦滕灌列传
- 96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张丞相列传
- 97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郦生陆贾列传
- 98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傅靳蒯成列传
- 99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刘敬叔孙通列传
- 100-《史记》七十列传·季布栾布列传
史记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260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02-02 08:04:37
- 史记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shiji.html
《史记》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(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)。《史记》最初没有固定书名,或称“太史公书”,或称“太史公传”,也省称“太史公”。“史记”本是古代史书通称,从三国时期开始,“史记”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“太史公书”的专称。《史记》与后来的《汉书》(班固)、《后汉书》(范晔、司马彪)、《三国志》(陈寿)合称“前四史”。刘向等人认为此书“善序事理,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”。与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并称“史学双璧”。
史记说明:
《史记》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(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)。《史记》最初没有固定书名,或称“太史公书”,或称“太史公传”,也省称“太史公”。“史记”本是古代史书通称,从三国时期开始,“史记”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“太史公书”的专称。《史记》与后来的《汉书》(班固)、《后汉书》(范晔、司马彪)、《三国志》(陈寿)合称“前四史”。刘向等人认为此书“善序事理,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”。与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并称“史学双璧”
工具左右
- 左邻
庄子
《庄子》书分内、外、杂篇,原有五十二篇,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、揉杂、附益,至西汉大致成形,然而当时流传版本,今已失传。目前所传三十三篇,已经郭象整理,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。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,而外、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,参杂黄老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。
- 右舍
鬼谷子
《鬼谷子》,战国著名道家,纵横家鼻祖“鬼谷子”王诩的著作。《鬼谷子》,又名《捭阖策》。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。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。《鬼谷子》共有十四篇,其中第十三、十四篇(转丸、胠乱)失传。(一说二十一篇,一说十七篇) 纵横家(以《鬼谷子》为代表)的哲学观,深受《老子》哲学的影响。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“裨阖”的社会活动之中;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,力求“变动阴阳”,从而达到“柔弱胜刚强”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