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曰:大肠腑者,主肺也,鼻柱中央是其候也。肺合气于大肠,大肠者,为行道传泻之腑也,号监仓掾,重二斤十二两,长一丈二尺,广六寸,当脐右回叠积,还反十二曲,贮水谷一斗二升,主十二时,定血脉,和利精神。《千金》、《明堂》、《外台》同。《难经》云:长二丈一尺,大四寸,径一寸之少半,十六曲,盛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鼻遂以长,以候大肠。
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,无大肠脉也,苦少气,心下有水气,立秋节即咳,刺手太阴,治阴,在鱼际间。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,大肠实也,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,无休息时,刺手阳明,治阳,在手腕中泻之。
大肠病者,肠中切痛而鸣濯濯,冬日重感于寒则泄,当脐而痛,不能久立,与胃同候,取巨虚上廉。
肠中雷鸣,气上冲胸,喘,不能久立,邪在大肠,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。
大肠胀者,肠鸣而痛,寒则泄,食不化。
大肠有寒,鹜溏,有热,便肠垢。
大肠有宿食,寒栗发热有时,如疟状。
肺前受病,移于大肠,肺咳不已,咳则遗失便利。
厥气客于大肠,则梦田野。
肺应皮,皮厚者大肠厚,皮薄者大肠薄,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,皮急者大肠急而短,皮滑者大肠直,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。
扁鹊云: 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,大肠若病实则伤热,热则胀满不通,口为生疮。食下入肠,肠实而胃虚,食下胃,胃实而肠虚,所以实而不满,乍实乍虚,乍来乍去。虚则伤寒,寒则肠中雷鸣,泄青白之利而发于气水,根在大肠,方在治水篇中。
大肠绝不治,何以知之。泄利无度,利绝则死。
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,循指上廉,出合谷两骨之间,上入两筋之中,循臂上廉,上入肘外廉,循臑外前廉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,上出柱骨之会上,下入缺盆络肺,下膈属大肠。其支者,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,入下齿缝中,还出夹口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夹鼻孔。是动则病齿痛颊肿。是主津所生病者,目黄口干,鼽衄喉痹,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。气盛有余,则当脉所过者热肿,虚则寒栗不复,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,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- 上少小婴孺方下·小儿杂病第九
- 脾脏方·脾劳第三
- 伤寒方上·伤寒例第一
- 诸论·议处方第五
- 肝脏·肝虚实第二
- 心脏方·心腹痛第六
- 心脏方·脉极第四
- 妇人方下·月经不调第二十一
- 伤寒方下·诊溪毒证第十六
- 诸论·论大医精诚第二
- 妇人方上·求子第一
- 妇人方上·产难第五
- 诸论·论大医习业第一
- 上七窍病·目病第一
- 上少小婴孺方下·咳嗽第六
- 诸论·论治病略例第三
- 上七窍病·唇病第五
- 风毒香港脚方·论风毒状第一
- 序·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
- 胆腑方·髓虚实第四
- 胆腑方·咽门论第三
- 上七窍病·鼻病第二
- 诸论·论用药第六
- 序·序
- 诸论·论合和第七
- 上少小婴孺方上·序例第一
- 妇人方上·养胎第三
- 上少小婴孺方下·癖结胀满第七
- 上少小婴孺方上·伤寒第五
- 序·备急千金要方序
- 脉法·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..
千金方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232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02-02 08:04:21
- 千金方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qianjinfang.html
《千金要方》又称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方》,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,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,共30卷,是综合性临床医著。唐朝孙思邈所著,约成书于永徽三年(652年)。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,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