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曰:小肠腑者,主心也,舌是其候也,心合于小肠。小肠者,受盛之腑也,号监仓吏,重二斤十四两,长二丈四尺,广二寸四分,《难经》、《甲乙》云:长二丈二尺,大二寸半,径八分分之少半。后附脊,左回叠积,其注于回肠者,外附脐上,回运环返十六曲,常留水谷二斗四升,其一斗二升是水,一斗二升是谷,应主二十四气也。《难经》云:十六曲,盛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。《甲乙》云:受三斗三合合之太半。唇厚,人中长,以候小肠。
小肠病者,少腹痛,腰脊控睾而痛,时窘之后,耳前热,若寒甚,独肩上热,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,若脉滑者,《脉经》作陷,《甲乙》同此其候也。
少腹控睾引腰脊,上冲心,邪在小肠者,连睾系,属于脊,贯肝肺,络心系。气盛则厥逆,上冲肠胃,动肝肺,散于肓,结于脐,故取之肓原以散之,刺太阴以与之,取厥阴以下之,取巨虚下廉以去之,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。
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,无小肠脉也,苦脐痹,小腹中有疝瘕,主月即冷上抢心,刺手心主,治阴,心主在掌后横纹中入一分。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,小肠实也,苦心下急,热痹,小肠内热,小便赤黄,刺手太阳,治阳,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。
小肠有寒,其人下重,便脓血,有热,必痔。
小肠有宿食,常暮发热,明日复止。
小肠胀者,少腹胀,引腹而痛。
心前受病,移于小肠。心咳不已,则气与咳俱出。
厥气客于小肠,梦聚邑街衢。
心应皮,皮厚者脉厚,脉厚者小肠厚;皮薄者脉薄,脉薄者小肠薄;皮缓者脉缓,脉缓者小肠大而长;皮薄而脉冲小者,小肠小而短;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,小肠结。
扁鹊云: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,所以表清里浊,清实浊虚,故食下肠实而胃虚,故腑实而不满。实则伤热,热则口张,口为之生疮;虚则伤寒,寒则便泄脓血,或发里水,其根在小肠,先从腹起,方在治水篇中。
小肠绝不治,六日死。何以知之,发直如干麻,不得屈伸,白汗不止。
手太阳之脉,是动则嗌痛颔肿,不可以顾,肩似拔,臑似折。是主液所生病者,耳聋目黄,颊颔肿,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。经脉支别已见心脏部中。
- 上少小婴孺方下·小儿杂病第九
- 脾脏方·脾劳第三
- 伤寒方上·伤寒例第一
- 诸论·议处方第五
- 肝脏·肝虚实第二
- 心脏方·心腹痛第六
- 心脏方·脉极第四
- 妇人方下·月经不调第二十一
- 伤寒方下·诊溪毒证第十六
- 诸论·论大医精诚第二
- 妇人方上·求子第一
- 妇人方上·产难第五
- 诸论·论大医习业第一
- 上七窍病·目病第一
- 上少小婴孺方下·咳嗽第六
- 诸论·论治病略例第三
- 上七窍病·唇病第五
- 风毒香港脚方·论风毒状第一
- 序·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
- 胆腑方·髓虚实第四
- 胆腑方·咽门论第三
- 上七窍病·鼻病第二
- 诸论·论用药第六
- 序·序
- 诸论·论合和第七
- 上少小婴孺方上·序例第一
- 妇人方上·养胎第三
- 上少小婴孺方下·癖结胀满第七
- 上少小婴孺方上·伤寒第五
- 序·备急千金要方序
- 脉法·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..
千金方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232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02-02 08:04:21
- 千金方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qianjinfang.html
《千金要方》又称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方》,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,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,共30卷,是综合性临床医著。唐朝孙思邈所著,约成书于永徽三年(652年)。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,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