膀胱腑方·三焦脉论第四
网页全屏
论曰:夫三焦者,一名三关也。上焦名三脘反射,中焦名霍乱,下焦名走哺,合而为一,有名无形,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,周身贯体,可闻不可见,和利精气,决通水道,息气肠胃之间,不可不知也。三焦名中清之腑,别号玉海。水道出属膀胱合者,虽合而不同。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,而荣出中焦,卫出上焦。荣者,络脉之气道也;卫者,经脉之气道也。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。
三焦病者,腹胀气满,小腹尤坚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则为水,留则为胀,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,在太阳、少阳之间,亦见于脉,取委阳。
小腹肿痛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,约取太阳大络,视其结脉,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,肿上及胃脘,取三里。
三焦胀者,气满于皮肤壳壳而不坚疼。一云壳壳而坚。
久咳不已,传之三焦,咳而腹满,不欲饮食也。
手少阳之脉,起于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两指之间,循手表腕,出臂外两骨之间,上贯肘,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,入缺盆,交膻中,散络心胞,下膈,遍属三焦。其支者,从膻中上出缺盆,上项,夹耳后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额至。其支者,从耳后,入耳中,出走耳前,过客主人前交颊,至目锐眦。
是动则病耳聋焞焞,嗌肿,喉痹。是主气所生病者,汗出,目锐眦痛,颊肿,耳后、肩、臑、肘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为此诸病,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,陷下则灸之,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盛者,人迎大再倍于寸口,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热门查询
- 心脏方·脉极第四
- 妇人方下·月水不通第十九
- 妇人方下·月经不调第二十一
- 上少小婴孺方下·咳嗽第六
- 诸论·议处方第五
- 诸论·论大医习业第一
- 伤寒方上·发汗汤第五
- 上七窍病·目病第一
- 妇人方上·子死腹中第六
- 诸论·论合和第七
- 胆腑方·髓虚实第四
- 风毒香港脚方·汤液第二
- 妇人方上·产难第五
- 脉法·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..
- 胃腑方·胀满第七
- 伤寒方下·百合第十二
- 肝脏·肝虚实第二
- 养性·调气法第五
- 妇人方上·求子第一
- 诸论·论用药第六
- 上七窍病·唇病第五
- 妇人方中·下痢第十五
- 上少小婴孺方上·伤寒第五
- 妇人方中·杂治第十七
- 序·序
- 上少小婴孺方上·序例第一
- 妇人方下·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..
- 上少小婴孺方下·小儿杂病第九
- 诸论·论药藏第九
- 诸论·论治病略例第三
- 诸论·论大医精诚第二
千金方工具简介:
- 栏目:民俗文化
- 使用次数:150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02-02 08:04:21
- 千金方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lazytools.com.cn/tool/qianjinfang.html
《千金要方》又称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方》,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,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,共30卷,是综合性临床医著。唐朝孙思邈所著,约成书于永徽三年(652年)。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,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。